公祭鼎的傳承與紀念性意義
國家公祭鼎是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而設立的,早在4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就有大禹鑄九鼎象征九州的傳說,此后銅鼎就成為了傳國重器,更是見證了我國歷史朝代的更替和時代的重要史實。
公祭鼎的原型是以目前出土最大的圓鼎安徽壽縣發現的東周時期的“楚大鼎”為原型,并按照等比例放大鑄造而成。國家公祭鼎按比例放大了楚大鼎,其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徑126.6厘米,內口徑115.6厘米,鼎耳高49.8厘米,鼎足高91.5厘米,底座為高45厘米,長寬各200厘米的黑金沙石。銅質的鼎身和底座重2014公斤,石質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首次舉行國家公祭。無論古今中西,數字、材料、形狀與顏色等被賦予象征性含義,最多體現在國家紀念性建筑中。國家公祭鼎作為重要的國家公共紀念性活動也承載了這一傳統。由于國家公祭鼎的體量是按楚大鼎等比例放大,所以國家公祭日的日期由公祭鼎重量的數字所體現。
國家公祭鼎銘文亦承載了鑄鼎記事的傳統功能。通篇銘文采用中國大陸官方使用的簡體字。鼎正面器身上的160字正文撰文為講求對仗押韻、氣勢磅礴的駢文體用魏碑體書寫成,從銘文內容到書寫風格上都符合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慘痛歷史性事件的記載以及對遇難人民悼念的莊嚴情感;而鼎后由三足劃分的兩個區域內的文字則如同對正文注釋的題跋,分別用287個較小的楷體書寫記錄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設立“國家公祭日”以及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中央軍委首次舉行國家公祭日的事件。如同楚大鼎的腹部和足部的銘文“安邦”,“國家公祭鼎”五個大字被用篆體鎏金銘刻于鼎的基座之上,反映出國家公祭鼎國之重器的性質。
公祭鼎的紋樣簡單清晰,鼎上頸部紋飾為傳統雷紋,銅鼎的兩耳與器身上部采用了源于希臘、象征和平的橄欖枝為紋樣。鼎足上端采用犀角紋,足下端為相對足形,兩足在前,一足在后。
推薦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銅關公雕塑款式和擺放
- 體育運動雕塑在校園中有著怎樣的作用
- 校園雕塑的作用
- 作為設別系統的城市雕塑
- 廣場雕塑設計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 雕塑的價格相差的原因
- 適合安裝在校園雕塑有哪些
- 銅雕塑中的紅銅和黃銅有什么區別
- 雕塑廠家如何設計以城市為主的主題性雕塑
- 校園雕塑廠家在制作校園景觀小品時的設計要求